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安全警示 > 正文

即将入伏!今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什么时候最热?

2025年07月18日 22:05:21    甘肃省委网信办

本周日,将迎来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段——三伏天。民间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如何判断是否“入伏”?为什么三伏天有长有短?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也就是阳历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也具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的意思。

85d42663171d484d985c7b63a83d7f53~tplv-tt-origin-web_gif.jpeg


北京地区天气趋势 来源:@气象北京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气压最低、风速最小的闷热时段。


今年三伏为何是 30 天?


今年三伏天 7 月 20 日入伏,8 月 18 日出伏,共计 30 天,将打破近十年“40 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据的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而初伏与末伏之间,便是中伏。


由于庚日的循环周期为 10 天,这使得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 10 天,中伏则可能是 10 天或 20 天,从而导致三伏天的总时长在 30 天到 40 天之间波动。


具体到 2025 年,夏至是 6 月 21 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 6 月 30 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 7 月 10 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 7 月 20 日(庚寅日)。所以,2025 年的初伏从 7 月 20 日开始,至 7 月 29 日结束。


中伏从初伏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 7 月 30 日(庚子日)起,到 8 月 8 日结束,共 10 天。立秋在 8 月 7 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 8 月 9 日(庚戌日),末伏便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 8 月 18 日,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


由此可见,2025 年的三伏天属于“短三伏”,共计 30 天,因此今年的三伏天较往年少了 10 天,但这不意味着闷热程度会因此而降低。


南北方的伏天,体感一样吗?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南北方的伏天在体感上,是不同的。


北方内陆受大陆性气候影响,三伏天以“高温干燥”为主;而南方沿海地区多受季风影响,三伏天呈现“湿热交蒸”特征。


此外,受到特殊地形的影响,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区得益于因海拔较高的优势,三伏天气温显著低于同纬度地区。


为何中伏最热?


中伏之所以成为三伏天中最热的阶段,是热量累积效应、大气环流控制、水汽条件及昼夜温差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热量累积效应


中伏处于夏至后第三至第四庚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虽已南移,但地表热量收支仍呈现“吸收远大于释放”的状态。从夏至开始,地表每日吸收的太阳辐射远超夜间释放的热量,热量持续累积至中伏达到峰值。


2

大气环流


中伏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其内部下沉气流形成了晴朗少云(抑制云雨发展,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地表)下沉增温(气流下沉过程中压缩增温,进一步推高近地面气温)风速减小(高压内部气压梯度小,热量不易扩散,导致热空气停留时间更长)等气象特征。

3

水汽条件加剧闷热感


中伏时,我国东部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水汽输送充沛,相对湿度较高,更易带来闷热潮湿的体感。


4

昼夜温差缩小


中伏期间,热量持续累积导致地表无法通过夜间散热释放积温,进一步加剧高温累积效应。


来源丨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