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梁洪涛:数字化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06月06日 14:19:57    《中国网信》2023年第4期


梁洪涛

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部署,也是数字中国建设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技术塑形,以技术创新拓展文化生产新空间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加速发展,既深刻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数字技术促进价值共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数字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共享文化成果提供便利,社会文化跃入全民共创时代。在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中,广大网民对优质作品转发、点赞和投票的自觉行动,让正能量在指尖传递,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数字技术还催生乡村文化经济新业态,让互联网成为“新农具”。2017年以来,甘肃探索开展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网络扶贫公益宣传、推广活动及主播培训。网络扶贫项目——“山货上头条”落地甘肃,连续多年举办“‘I@甘肃 网络富民博览会’网信新农人行动”,开展“网信新农人行动”网络主播培训,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网络扶贫品牌,在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中展现网信新作为。


2023年3月21日,“‘I@甘肃 2023网络富民博览会’网信新农人行动”启动仪式在甘肃省庆阳市举行。

文化业态革新技术迭代。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推动文化精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制作和传播,深化文物部门与数字文化企业、融媒体平台等合作,积极探索云展览、云教育、云课堂、云直播等新业态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消弭城乡、地域、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让数字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对数字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带动数字技术持续迭代创新。

内容铸魂,以内容创新筑牢文化数字化发展内核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通过数字技术和文化深度融合,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文化资源,持续不断推动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文化创新。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强化核心引领,突出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上宣传,策划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等系列主题活动,坚定广大网民同心向党的主心骨。强化正面宣传,立足青春化、智能化、可视化理念,策划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项目,统筹办好“‘简’述中国‘牍’懂丝路”等网络主题活动。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擦亮“甘快看”“甘快说”网络传播评论品牌,助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数字技术显著提升内容品质。顺应技术手段、制作方式、传播载体的变革趋势,推出高品质网络文化产品。甘肃率先推出《H5|二十大报告学习手册来了,快来学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陇原大地开花结果。由敦煌研究院创作的动漫视频《敦煌仙子和她的朋友们》荣获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奖。甘肃省博物馆《百件革命文物 追寻红色记忆》数字化宣传图册、“甘肃文物上冬奥”线上展览等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实现了文化价值、技术要素、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敦煌研究院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网民可“亲历”藏经洞关键历史场景。

产业为体,以价值链融合创新强健产业体魄

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云端看展览、指尖点文献,文化空间的内涵不断丰富、边界不断拓展,获取文化内容的效率和体验也得以提升。数字文化深刻改变着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技术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数字技术不仅促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而且提高了文化创新的效率和深度,一大批文化资源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从严肃的“镇馆之宝”到憨态可掬的“绿马”玩偶,甘肃省博物馆抓住流量密码打造文化IP,“绿马”系列文创和年轻人的“双向奔赴”走红网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文化消费新潮流。面向未来,坚持创新驱动,探索文化表现新形式、文化表达新路径、文化产业新业态,定会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

数字技术助推文化遗产保护。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给文化生产和体验方式带来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通过“给佛拍照”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7年前,集纳海量数据资源的“数字敦煌”向全球共享;2022年,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日前,敦煌研究院“数字藏经洞”上线,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进行复原,网民可“穿越”至晚唐、北宋等时期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魅力。还有各种数字人物、游戏皮肤、小程序等让更多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活”起来、“玩”起来、“火”起来,在“云端”构筑起文化发展新高地。

监管护航,以治理创新助力文化数字化发展

技术的更新迭代在推动数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算法滥用、个人隐私泄露、无序扩张等现象依然存在。数字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规范化的引导。

构建数字文化治理体系。优化数字文化发展环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文化行业改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行业协调、自律作用。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持续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创新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加强文化数据安全监管。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和监管水平,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的保护。加强文化数字化全链条监管,落实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加强文化消费新场景一体化监管等,为数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

来源:《中国网信》2023年第4期